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王双印;李家城;

    粤港澳大湾区担负着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重任。其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对全国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是重要的研究内容。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雄厚的基础,表现为它是国家宏观战略层面的重要目标;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也面临一定的困境,如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的矛盾较为突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治理合作机制有待完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承载压力较大。为此,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生态文明引领地的路径,意义重大。其路径如下: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治理的合作机制;自觉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治理科技支撑体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2025年01期 v.46;No.19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潮州实践检视

    赵玉田;罗朝蓉;

    实践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潮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绿美潮州建设初具规模。在具体实践中,也积累一些宝贵经验,如知行合一、民生至上;也有一些启示,如从政治上看,从民生上办,抓重点,抓落实,等。

    2025年01期 v.46;No.195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韩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方法与路径

    李义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推进韩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以绿美广东建设提升行动为抓手、以韩江流域生态资源禀赋为出发点,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通过持续植绿扩绿护绿做大“绿蛋糕”,减污节约降碳做优“绿蛋糕”,畅通“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转化通道,把“绿蛋糕”转化为“金蛋糕”,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绘出韩江流域美丽画卷。

    2025年01期 v.46;No.195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韩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

    蔡婉琪;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潮州市视察时作出“让韩江秀水长清”的重要指示。近年来,粤东地区通过抓好顶层设计、强化组织引领,坚持精准施策、提高治理能力,基本实现建设与宣传并重、生态与经济共赢,韩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粤东实践,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遵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原则、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原则、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推进原则,在“六个必须坚持”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探索韩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5年01期 v.46;No.195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课程与教学论话语研究

  • 中国气派与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话语建构

    张恩德;

    <正>话语既是学科的表达方式,也是学科存在样态的反映。构建逻辑自洽、独立完备的话语体系是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自确立以来,课程话语与教学话语不断争锋砥砺,课程与教学论的话语由零散到逐渐体系化,不同的学术流派通过各自的话语体系表达其课程与教学论思想,也在不遗余力地争夺课程与教学论的话语权。一般来说,课程与教学论的话语体系既涵盖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术语、命题等,也隐性地蕴含着判断、推理、演绎等学科逻辑思维。课程与教学论的话语看似纯粹客观且价值无涉,实则勾联着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因此,课程与教学论的话语研究,既应涵盖本体论视角,也应涵盖价值论、关系论、认知论和实践论。

    2025年01期 v.46;No.195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特色课程论话语体系建构刍议

    周仕德;

    建构中国话语体系成为新时代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构中国特色课程论话语体系既是时代使命亟需,也是当前中国课程论话语深化研究迫切。中国特色课程论话语体系是中国基于本土社会需要和特定的理念,在课程领域核心价值、本体功能、政策部署和内在属性等方面提出的系统性思想,是由标识性概念、核心目标、实践机制等话语相互作用而形构的话语复合体,是话语主体的中国在讲述自己课程故事时采用的话语模式、话语风格与话语结构。剖析发现中国课程论话语供给不足表现在,先天性“中国”话语不足、过程性“自主”话语不足和国际性“学术”话语不足三大现实问题,其建构应凸显政治立场、实践立场和原创立场三大立场定位,以中国特色为引领努力推进中国课程论话语体系建构,要强调中国立场和国际表达,加快中国自主课程论知识体系建设。

    2025年01期 v.46;No.195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传统教学论话语的气韵美

    李乾明;

    我国传统教学论话语的气韵美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借助语言表现出来的气质,这种教学审美体验的结果表现为文以载道的修辞美、意象融合的情境美、名副其实的逻辑美、异彩纷呈的风格美四种形态。我国传统教学论话语的气韵美,对于当今的教学论学者救治“西洋病”,养成汉语教学论好的文风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中国气派教学论的话语体系,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2025年01期 v.46;No.195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以“跨学科实践”撬动初中物理课程:课程愿景与教学实现

    张恩德;林晓云;苏梓嘉;

    “跨学科实践”作为一种课程创新,其旨在以10%的课时内容来撬动90%的物理课程内容。对“跨学科实践”主题的研究涵盖概念的源流追溯、课程愿景的展望、课标文本的解析。为了更好地达成“跨学科实践”的课程愿景,教师应精心选择跨学科实践活动主题、整体地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灵性地进行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教学落实。

    2025年01期 v.46;No.195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潮学·潮汕文学研究

  • 陈崇正长篇小说《归潮》学术研讨会综述

    田莉;

    《归潮》以深情的笔墨讲述潮州的百年历史,展现了潮人强烈的家国认同和民族情怀,是作家陈崇正献给故乡潮州的赞歌。小说以恢弘的气势和细腻的笔触让潮州的历史通向现实,思考历史与当代的关系和未来的关系。韩山师范学院举办的《归潮》学术研讨会从地方书写与家国认同、历史叙事与空间书写、人物塑造与爱情描写、结构布局与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讨论,阐释小说的当代价值和文学史意义,也为当代文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

    2025年01期 v.46;No.195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黄国钦散文集《潮州传》的语言特色

    黄欢欢;

    黄国钦对潮州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他的散文集《潮州传》既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又有横贯古今的广阔视野。他重视散文创作过程中的语言运用,以文白结合展现其古朴性。通过四字格、长短句、排比等的合理搭配,既清新流动、充满音乐性,又有效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为城市做传,黄国钦用生动的文学语言,调和文学与历史,立体叙述了潮州古往今来的岁月。

    2025年01期 v.46;No.195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潮学·潮汕历史文化研究

  • 明清潮州“南洋”地名考

    林资龙;吴宏岐;

    明清潮州“南洋”地名可以追溯至两宋时期,不过,在当时称作“南阳”。潮州南洋地名指“南部的大片平坦水田”,于明初出现,至明中期已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南阳”地名仍为时人所用。“南阳”与“南洋”二称并存。明中后期至清初,“南洋”地名逐渐取代“南阳”地名。从“南阳”到“南洋”的转变,反映了当地百姓对土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民国时期,随着政区调整,潮州南洋地名消失。这一变迁导致文学史研究出现将明末清初人卢若腾诗作中的“南洋贼”归于西方殖民者的错误说法。厘清上述问题,或对潮州地方史、华侨史乃至文学史相关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助益。

    2025年01期 v.46;No.195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助力潮州“通花瓷”传承研究

    刘丽莎;

    潮州通花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潮州通花瓷发展面临困境。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梳理潮州通花瓷清晰的发展思路就显得非常重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使得潮州通花瓷获得良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条件,解决潮州通花瓷传承危机、推动其发展,强化高校在通花瓷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应明确思路,制定机制的总体构架,从“大师工作室、非遗技能课堂、理论体系建设、校性选修课程”几个板块的思路进行筹划;融合瓷艺技能的选修课程,打造开放性的“通花瓷”工作坊,加强组建社团建设,开展“通花瓷”艺术设计科学研究,重视对外展示交流,扩大辐射群体等方面传承与创新;资源整合,从组织机构、资金支持、师资建设、宣传角度等方面为潮州通花瓷的发展强力保障实施。

    2025年01期 v.46;No.195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法律研究

  • 《民法典》背景下主动承担赡养责任的丧偶媳婿遗产利益获取规则重构

    金龙鑫;

    现行《民法典》沿用原《继承法》的条款,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媳婿作为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但从实施该条款的安全性、公平性及时代背景来考虑,当前再沿用传统的做法将会产生一定的隐患。媳婿作为姻亲,在丧偶后,婚姻关系即告终结,其本应排除在继承体系之外,沿用原规定,将有可能造成丧偶媳婿因多次结婚并丧偶而获得多个家庭的第一顺序继承人身份、对其他继承人造成不公平的现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法治的良好运行。可考虑在现有体系下,将丧偶媳婿主动承担赡养责任的行为分类,从无因管理和遗赠扶养两方面来综合设置丧偶媳婿获得被继承人遗产的规则。

    2025年01期 v.46;No.195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教学研究

  • 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学习动机的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吴文春;香钰莹;方震;郑东丽;

    采用专业满意度量表、学习动机量表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30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并考查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专业满意度和学习动机之间的中介作用。调查显示,大学生专业满意度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学习动机,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专业满意度与学习动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专业满意度可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2025年01期 v.46;No.195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2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历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邓秀杰;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师范类专业认证和课程思政建设在提高教育品质与培育师范生素质方面拥有共同的目标,已成为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策略,历史教育专业认证和课程思政建设要进行深度融合。在考察师范类专业认证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关系基础上,秉承“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原则,优化历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以课程大纲为实施蓝图,细化历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改革核心,确保历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历史师范类专业认证和课程思政建设共同推动历史教育专业的内涵式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协同育人,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025年01期 v.46;No.195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扎根理论的日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以“新国标”为视角

    黄建娜;

    采用扎根理论,以“新国标”为依据对大学本科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情况、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设计等文本进行三级编码,运用分析软件Nvivo12的词频搜索功能对范畴内容进行逐级分析,从而构建以政策规划和教学实践两大板块为内容的日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模型,阐述分析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建设、产学合作、自我提升等六个培养路径影响因素,为政策规划及教学实践提供建议。

    2025年01期 v.46;No.195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师学人 刘海春 教授

    <正>刘海春,男,汉族,1975年出生,广东湛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韩山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1997年华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历任辅导员、学生工作部(处)副科长、科长、副部(处)长、校团委书记。曾任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1年取得华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取得中山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4年晋升为副教授,2006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8年晋升为教授,

    2025年01期 v.46;No.195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杰出校友风采系列 詹益庆

    陈贤武;

    <正>詹益庆(1920-1994),祖籍普宁市流沙镇新寨村,出生于泰国素攀府。1933年回国,就读于普宁兴文中学、南侨中学。1938年5月入党,在学校做地下工作。1939年转学至因抗战迁到揭阳古沟的韩山师范学校高中部。韩师校友陈仲豪忆述:“跟我最接近的是(张)开明和益庆,他俩不时找革命书刊给我读,不时跟我谈心,使我步上革命的阶梯。

    2025年01期 v.46;No.195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