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平山;
作家群体既是一个外在的社会生活现象,也是一个内在的文化精神现象。以作家群体为区域文化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为了研究方法的更新,而是为了更好、更合适地突出研究"材料"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现象的"作家群体"的出现,首先是一个区域文化特征的问题,其次才是一个文学的问题。因此,作家群体这一现象更适合于文化研究领域,尤其是区域文化研究的领域。由于潮汕地区的作家群体在许多方面很有特色,所以,应当将针对潮汕地区的作家群体研究与潮汕文化研究结合起来,进而能够拓展区域文化研究的视域以及意义范围。
2019年01期 v.40;No.15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朝蓉;赵玉田;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诗词创作上倡导形上词,但其意象的运用也体现出古典化的特点。就饶宗颐先生的《古村词》而言,其意象的古典化具体表现为:丰富自然的典故运用,蕴藉曲折的审美表达,古典色彩的世界观照。
2019年01期 v.40;No.159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晓云;
林大钦的山水田园诗,为大家呈现了一幅幅乡村田野万物生机勃勃、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既体现出"物我为一"的生态观,也具有很高的生态美学价值。同时,作者所咏叹的自然物象,也体现了他自身的精神品格。
2019年01期 v.40;No.159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温建钦;
清代后溪钟氏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之后,依靠"九举十八秀"的科举功名,于乾隆年间建立了宗族组织。与沿海地区依靠财富和勇力建立宗族不一样的是,后溪钟氏宗族的构建仍然依靠科举功名。这凸显了清代内陆山区宗族建立的类型,也为宗族普泛化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后溪钟氏宗族建立后,通过族内控制及族外管理的方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2019年01期 v.40;No.159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昭根;
传统的宗族为了与社会变迁相适应,其建构模式也会发生一些转变。以潮汕地区的泗水周氏宗族为例,明清时期,泗水周氏主要在"士大夫主导"的模式下开展宗族建构活动。步入清朝中晚期,其宗族建构转向了"商人主导"的模式,宗族话语权转移到商人手中,表现出潮汕宗族应对社会变动的自我调适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理事会主导"的宗族建构模式逐渐成熟,引导了潮汕宗族在组织结构、日常运作等方面的革新,使之更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2019年01期 v.40;No.159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炯标;
潮汕地区是广东社会工作发展的欠发达区域,潮汕三市社工机构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类型。潮汕本土社工机构发展中存在弱催生性和强民间性、对内强依附性和对外弱自主性以及碎片化组织运作突显而系统性发展不足等组织特征。通过健全潮汕本土社会工作行政体制、推动社工机构的NGO化、实现社工站和社工机构的联动发展等措施,可以更好地推动潮汕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发展。
2019年01期 v.40;No.159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春燕;
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出发,从本体塑像、周边形象及节庆形象三方面对潮州青龙庙"安济圣王大老爷"视觉形象进行调查发现,"安济圣王大老爷"本体造像通过世俗化与神化相交融的形式展现;周边形象以"龙"为主题,使其转化为特定的视觉符号,并借由潮州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呈现;节庆形象将复杂多元的艺术形式整合为动态的整体的视觉形象,使观者从感觉体验上升至知觉体悟。这些形象巧思善工,渲染朝拜气氛,烘托神邸气势,别出心裁、繁复精巧的艺术效果具有强烈的潮州民间美术的特点。潮州民间艺术乃至民俗文化的传承,不但需要建立细致且完整的"观看平台",需要专业的"视觉解说员"引领大众进入传统的视觉世界;而且应该使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结合,创新文化创意产品,透过表面形象探索其深层意义,真正领会和沿承"工匠精神"。
2019年01期 v.40;No.159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2018年12月14日至17日,由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广东省档案馆联合主办的"纪念张竞生博士诞辰130周年暨张竞生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韩山师范学院成功召开。研讨会开幕式由韩山师范学院副校长黄景忠教授主持,韩山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幸小涛、广东省文史馆巡视员陈小敏、广东省档案馆党组成员张进思、张竞生之子张超等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会议。潮州市委常
2019年01期 v.40;No.15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莹;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记忆与空间的方式表征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建设为非遗传承提供新的机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发现,目前城市普遍面临城市文化建设中非遗的融入过于扁平和机械、对非遗的文化认同存在断层、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需求仍在磨合的现实困境。非遗传承与城市文化建设应该互助推进:一是多规融合,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科学地融入城市文化建设的子项目中;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宣传长效机制和评估考核体系,推动基层非遗传承专业化,提升城市文化知识生产;三是将非遗传承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服务产品供给与社区营造项目实现文化认同与异质文化共生;四是探索非遗知识产权+新兴技术+新型传播方式的多产业链发展模式,以非遗的跨界融合发展助推城市文化提升。
2019年01期 v.40;No.159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背景资料:张竞生(1889-1970),原名张江流、张公室,广东饶平人,1911年在天津加入同盟会,曾任南方议和团秘书。作为民国首批官派稽勋留法学生,他于1919年获法国里昂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归国后,历任潮州金山中学代理校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新文化》月刊主编、上海美的书店总编辑、广东省实业督办、《广东经济建设》月刊主编、广东省农林厅技正、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务。张竞生是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他的学术活动涉及哲
2019年01期 v.40;No.159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6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