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潮学·詹安泰研究

  • 主持人语

    彭玉平;

    <正>1926年,詹安泰从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肄业后任教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韩山师范学院),直至1938年接替陈洵担任中山大学词学教授,在韩山师范学院任教先后有12年,此后在中山大学任教至1967年去世。作为与夏承焘、唐圭璋和龙榆生齐名的20世纪四大词学家之一,岭南一代词宗詹安泰在填词创作和词学研究上都取得了非凡卓越的成就。他兼擅诗词,有《无庵词》《鹪鹩巢诗》等传世;他的词学研究有体系有格局有境界,至今被引为经典,如《宋词散论》《詹安泰词学论稿》《李璟李煜词》《花外集笺注》等,即是词学研究者案头常备之物。

    2024年04期 v.45;No.192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詹安泰与陈寂的诗词交谊

    张海鸥;

    詹安泰与陈寂交往凡二十五年,始于1942年春,其时中山大学在粤北坪石,三年间二人以诗会友,来往较多。当时詹安泰诗名学名已高,陈寂则在诗界方有才名,很需要名家赏识。詹安泰一见而相惜相敬。二人诗词风格不同,诗学理念也有较大差异,但都坦诚友好相处。陈寂1948年5月至1949年10月主编《岭雅》时,经常刊发詹安泰诗词。1952年中大迁入康乐园后,二人同事十五年,诗谊未断。詹逝世前卧病,陈看望后作《赠詹祝南二首》,以自己平生最敬重喜爱的诗人阮籍比况詹安泰,赞美他有“槎枒骨气”。

    2024年04期 v.45;No.192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无盦先生应事词试探

    陶原珂;

    《詹安泰全集》收录詹安泰298首词。从词的小序可以看出,其中和作词与为了回应、处事而作的词(统称应事词),有59题共65首。这些词作艺术地表达了词人在人际交往中有所感的情谊与思绪,约占其全部词作的21.8%。虽然这些应事词在其全部词作中只占1/5,与他的处事诗在全部诗作中的占比1/2相比较,比例低了许多,但是,这些应事词的涵盖面包括寄怀词、和作词、赠别偕游词、题画词以及庆贺词等,同样呈现出词人以词神交或交谊,以词应事,以词表达对人事、世事的态度与评价,表现了詹安泰应事作词的一种功用态度:词有所用。并且,其中也体现出他表达情谊、思绪的艺术方式。

    2024年04期 v.45;No.192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詹安泰旧体诗的诗学宗尚及创作成就

    赵雅娟;

    从历史渊源和时代风潮的角度来探究,詹安泰的诗歌创作上承岭南诗派的雄直之气与家国情怀,又因师承和时代文化氛围而受到清末“同光体”的诗歌理论与审美倾向的影响,再加上抗日战争时期随中山大学播迁滇南粤北的个人境遇及阅历,最后形成了清新真挚、平夷深厚的诗歌风格,又加以李贺的绮丽、孟郊的幽峭,助以韩、苏汪洋恣肆的笔势,真切地描绘了抗战时期的时代浪潮和粤东家乡及播迁云南粤北各地的风土人情,展现了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传承旧学与写照现实的积极作用。

    2024年04期 v.45;No.192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抗战时期詹安泰对杜甫接受的变化刍议

    韩善滨;

    抗战之前,詹安泰比较关注诗歌技艺,其杜诗接受重点在艺术技巧。随着抗战的形势加剧,詹安泰诗歌创作“由内而外”,更加注重“诗外工夫”。他的杜诗接受重点,转向对杜甫扶危济世之志、大庇天下寒士愿望、困顿生活的抒写以及山水闲情掩映下的家国隐忧等方面。抗战期间,詹安泰诗歌风格及创作观念转变的根本动因在于,战乱影响下诗人情感得到了强化深化。在此基础上,詹安泰反思以往学诗方式,质疑战乱时期锻炼诗歌技巧的价值意义,认识到诗歌创作理想的实现需要重视内在学识积累与外在人生阅历。另外,在深度理解杜甫其人其诗的同时,詹安泰又自觉继承杜甫诗史精神,付诸实践,以诗记乱,超越了一般学杜者。抗战以后,詹安泰诗歌呈现出的刚健沉雄和低徊深远两种风格,与杜诗存在深刻的渊源关系。

    2024年04期 v.45;No.192 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潮学·张竞生研究

  • 五四时期张竞生的爱情观

    林茵;

    1923年4月张竞生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爱情的定则与陈淑君女士事的研究》,提出他的爱情观,引发了现代中国第一次爱情大讨论。在张竞生看来,爱情是男女双方的自由,是有条件可比较可变迁的,情爱比离合更重要。他认为夫妻双方都要“竭力向上”努力使爱情不变迁。当时许多人难以接受他的爱情观,特别是不支持他说的离婚自由,盖因它背离了中国家本位等文化传统。尊重个性崇尚自由是张竞生爱情观的本质内涵,是个体本位文化理念的体现。爱情自由是张竞生生命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爱情定则早就存在他的生命美学构思当中,其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去辨析,批判地吸收。

    2024年04期 v.45;No.192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近二十年张竞生乡村建设思想研究综述

    姚则强;

    作为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文化界知名学者,张竞生的研究著述广泛涉及美学、哲学、乡村建设、性育、文学、逻辑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等领域,影响深广。近二十年来,关于张竞生性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丰富。对其乡村建设相关的研究较少。张竞生乡村经济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践、乡村教育思想、乡村文学创作与思想的研究,在今天国家大力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的背景下,其思想依然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4年04期 v.45;No.192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潮学·潮汕民俗研究

  • 粤东疍民的陆居进程——一场妈祖诞庆典之考察

    林慧川;

    粤东疍民举办的一场妈祖诞酬神庆典,以渔歌娱神、划旱船以及广场舞蹈等文化叙事,展现了其在地方宗族笼罩下开展的陆居进程。渔歌娱神传达了粤东疍民的信仰记忆与族群愿景,划旱船蕴含了其生存记忆与生存空间焦虑,广场舞则折射出其拓展与宗族的社会网络诉求及其与陆上人渐增的认同共鸣。这些仪式诠释出粤东疍民在陆居进程中与宗族从对抗走向融合,并日益拥有“水陆双栖”的宗族社会之“渔民”的身份定位。

    2024年04期 v.45;No.192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7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 中国传统“忠义”内涵的维度与变化

    熊燕军;

    在中国传统社会,忠义往往被看作气节的表征,备受尊崇。但何为忠义,数千年来,却是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其实,“忠义”的内涵变化并不完全体现在时代变迁上。在中国传统语境下,“忠义”内涵具有多重属性,需要从时间、生死、对象和等差四个不同的维度进行理解和把握。

    2024年04期 v.45;No.192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3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法律研究

  • 债权形式主义视阈下的无权处分——以《合同编通则解释》第19条为视角

    刘宇林;

    从一体模式到区分原则,物权变动模式的巨变贯穿着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法思维,也扎牢了无权处分制度的根基。由于我国区分原则未采纳物权独立性与无因性原理,故而分析无权处分必须以债权形式主义为出发点。《合同编通则解释》第19条续造了《民法典》第597条无权处分效力的规定,凸显了区分的态度,拓展了适用范围,明晰了生效要件,对真正权利人有着倾向性保护,是以“抽象补充”的方式补充漏洞。但白璧微瑕,《合同编通则解释》第19条有一刀切归责之嫌,也有私法价值凸显不足的缺漏,值得进一步考究完善。

    2024年04期 v.45;No.192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文学研究

  • “出走”的女性——论19世纪外国文学人物形象的女性意识

    徐春鸿;

    中外文学作品中,“出走”的女性不在少数。女性“出走”的原因多样化,因精神囹圄或身体桎梏,或因社会之教俗。“女性出走”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母题,是对社会历史及现实的一个观照和映射。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以及《红字》中的海斯特等“出走”的女性形象的剖析,结合对作品整体思想的把握、艺术形式的呈现及作家思想倾向的探究,从“个人对理想爱情与生活‘堂吉诃德式’的热烈追求”“社会制度压制下身份错位的‘囚中鸟’”,以及“无法逾越的传统禁锢”三个方面探讨特定历史时期女性意识的表达。

    2024年04期 v.45;No.192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8K]
    [下载次数:10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马华文学的困境与黄锦树《雨》的隐喻书写

    黄雨耕;

    马来西亚华语文学作为华语文学的一支旁系,常年生存在主流华语文学体系之外,处于一种尴尬的失语状态。随着马来西亚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受到打压,马华文学如何能够存续,该以怎样的方式存续,成为了一个无法绕开的巨大困境。其中,黄锦树作为马华旅台作家中的代表,正试图借助小说探讨华人及其文学相关的议题。《雨》是黄锦树近年新作,其善于利用后设、游戏和拼贴等后现代小说技巧,轮回上演的文本结构充满中国性的文字游戏,对马华文学的困境做出自己的书写。黄锦树通过《雨》中的十八篇内容各异短篇小说,为读者描绘出一副奇异的南洋景观图,文本中胶林与大雨的本土性环境描写,蕴含着对故乡的回忆;生殖与繁衍的主题,折射出马华文学的生存焦虑;失踪与死亡的描述,体现马华文学的“失语”。可以看出,黄锦树通过现代的笔法,借外部结构和内容上的象征与寓言,隐喻出马华文学的困境。

    2024年04期 v.45;No.192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6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语言学研究

  • 泰国北部“云南人”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谢智香;

    泰国北部的“云南人”在长期融入泰国社会过程中形成了多语语言生活。通过调查清莱府皇太后县辉鹏华人村不同语言态度、语言实践,考察泰北云南人对母语云南方言的代际差异。调查结果表明:泰北云南人的云南汉语方言语言态度制约语言使用,云南方言使用及能力保持良好,但云南方言能力在普通话、泰语竞争下呈代际衰减趋势。

    2024年04期 v.45;No.192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教育教学研究

  • 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基于SWOT矩阵分析

    郑銮娟;陈志丹;

    课程思政建设对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深化专业育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对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SWOT分析与策略研究,结果发现: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独特的育人价值系统和师范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优势;但也存在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专业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有限等内在劣势。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恰逢大力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期,而“互联网+”更为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网络媒体技术的育人新形势新挑战,高师地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亟需扬长避短,构建完善的思政育人价值体系,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培育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创新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升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2024年04期 v.45;No.192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粤东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黄映玲;

    利用问卷辅之以访谈法从创客教育规划、空间与环境、资源与师资、活动方式、遇到问题对粤东中小学创客教育进行调查。发现粤东地区创客教育顶层设计不明确,创客教育空间和装备偏少且封闭,创客教师资源匮乏且缺少激励机制、创客活动方式单一且覆盖范围窄、创客文化缺乏区域特色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加强粤东地区创客教育管理机制、打造创客教育共享基地、强化互助式创客教师联盟、开发本土文化特色创客课程,形成普惠式创客教育体系建议,以推动粤东地区创客教育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2024年04期 v.45;No.192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韩师学人 梁红卫 教授

    <正>梁红卫,男,1971年11月生,河南洛阳人,民革党员,管理学博士、教授。1996年6月毕业于河南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入职洛阳大学(洛阳理工学院)。2003年12月毕业于河南大学,获诉讼法学硕士学位。2011年6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挂任河南洛龙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挂任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副县长。2019年10月由洛阳理工学院调入韩山师范学院任教。现任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潮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民革潮州市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潮州市第一届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委员。

    2024年04期 v.45;No.19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杰出校友风采系列 罗英风

    陈贤武;

    <正>罗英风(1926—2014),丰顺县汤南镇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中国文学系,获文学士学位。同年秋,任南京三野政治部宣传部全军性刊物《文艺丛刊》助理编辑。1950年秋在上海苏联商学院进修俄语。1951年受聘至长春东北商专(现东北财经大学)俄语系任教。1953年冬赴揭阳县第一中学任教,并负责培训全县高初中语文教师,讲授语法修辞和古代文学。1978年调韩山师范专科学校,先后担任英语系、中文系主任,副教授。

    2024年04期 v.45;No.192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载本期数据